我的博客, 帖子链接


Ed Tee's Gallery

About Me

我的照片
您好,我和我太太黄秀芳(aNGie)都是70年代的年轻人。我们有两个很棒的女儿,祖恩和祖怡。我们不斷的努力耕耘,勇於打造實現夢想的環境。走近多姿多彩、幸福快樂、无后顾之忧的下半场人生!能與人分享是一種福氣,懂得和別人分享是一種智慧。*成功* ~ 不在於贏過多少人,而是幫過多少人!<333 [Being Consistent & Persistent in pursuit of your goals]

2010年8月29日星期日

生命中的三種人

我曾向一位從事哲學研究的老教授提了個很俗氣的問題:「何為幸福之道?」

老教授沒回答我,卻遞給我這句話:
「每個人的生命過程中,都將遇到三種人。
一種是無怨無悔不求回報地關心你,愛護你,幫助你的人;
一種是傷害你,欺騙你,利用你的人;
一種是既不曾傷害你,欺騙你,但也不曾給予你關懷和無私幫助的人。」

老教授問我:「你閉上眼睛回憶,誰是你心目中的第一種人,第二,第三種人?」

父母兄弟妻兒當即躥入我的腦海,接下來是要好的師友……他們顯然是第一種人;而多年前一個打著愛情幌子卻騙錢數萬的女孩,以及一個在生意場上反復敲詐過我的官員,當之無愧,成了我記憶裡的第二種人的排頭兵;第三種人,有同學,有同事,有鄰居,有偶爾相遇而結識的路人,數不勝數。

老教授又問我:「在你心目中,哪種人數量最多,哪種人數量最少?」

我老實交代:「第三種人數量最多,無法統計;第一種人有40人左右;第二種人大約15名。」

老教授搖搖頭,輕語:「第一種人是給你博大的愛也讓你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愛的人;第二種是促使你成長,卻經常讓你感受到痛苦和怨恨的人;第三種是你的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陌生又熟識的人,他們可能在你的生命中轉化成第一種人,也有可能成為第二種人,這取決於你自身的努力……孩子,你要記住,只有第一種人的數量在你的生命中呈幾何倍數增長,達到一個輝煌的數值,而第二種人數目卻漸漸接近於零時,你才會離幸福生活越來越近!反過來,當你出現在他人心目中的第一種人行列裡的次數越來越多,成為他人心目中的第二種人的次數越少,你離成功的人生也越來越近!」

最後,老教授問我:「孩子,你明白了嗎?」

我點點頭,說:「我懂了,任何人的生命中都有三種人出現。這不僅與“幸福之道”息息相關,也與“成功之道”緊密相連。」
[ ... ]

2010年8月22日星期日

成功來自習慣



我個人覺得「成熟的人格」還可以讓人獲得真正成功的人生。我知道有好幾本書談到如何成功的書,其中又以已經行銷全球千萬本以上的「與成功有約」(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)天下雜誌出版,精闢的指出如何養成成功的習慣。就我的認知,養成成功的好習慣,也就等於培養出成熟的人格。

在「與成功有約」這本書中,作者史帝芬‧柯維( Stephen Covey)談到一個人的成功來自他的習慣,我們如果能培養成功的習慣,就會成功。他認為一個人要培養七種成功的習慣:


「主動積極」(Be proactive)

「先思考前因後果」(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)

「優先順序的設定」( Put first things first)

「雙贏」(Think Win-win)

「先了解別人,再尋求他人的諒解」(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, then to
be understood)

「一加一大於三」(Synergies)

「不斷的磨練」(Sharpen the saw)

前三個成功的習慣,是使你從依賴的個體走向一個獨立的個體,可以為你贏得個人的勝利;後三個則是使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相依的群體,可以為你贏得公眾的勝利,最後一種習慣則是使你進入成功的循環,越來越成功

面對多變的時代,大家都需要培養成熟的人格,而我們已經知道成熟的人格可以經由養成習慣來塑造,所以,何不即知即行,從今天、從現在就開始?希望,大家在面臨各種問題時,都能夠用較寬關廣的態度來面對,因為,給別人機會就等於給自己機會,而越多的機會,離成功也就越近。
[ ... ]

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

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


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,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。

可是在肯‧萊文發現它之前,這裡還是一個封閉而落後的地方。

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,據說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,而是嘗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。

肯‧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。

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原因,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: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,最後都還是轉回出發的地方。

為了證實這種說法,他做了一次試驗,從比塞爾村向北走,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。

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來呢?肯‧萊文非常納悶,最後他只得雇一個比塞爾人,讓他帶路,看看到底是為什麼。

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,牽了兩峰駱駝,肯‧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,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面。

十天過去了,他們走了大約八百英里的路程,第十一天的早晨,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。

這一次肯‧萊文終於明白了,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,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斗星。

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裡,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,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,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捲尺的形狀。

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,方圓上千公里沒有一點參照物,若不認識北斗星又沒有指南針,想走出沙漠,確實是不可能的。

肯‧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,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,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。他告訴這位漢子,只要你白天休息,夜晚朝著北面那顆星走,就能走出沙漠。阿古特爾照著去做,三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。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,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。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: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。

一個人無論他現在多大年齡,他真正的人生之旅,是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天開始的,以前的日子,只不過是在繞圈子而已!
[ ... ]

2010年8月3日星期二

苦日子怎麼過?「甘心」便是!

「日子難過,別讓心也難過」,鼓勵失業的人要向親友表達和求助,不要把難過的感覺悶在心裡。

但是,許多失業的人遭遇到的困難卻是,不想讓親友知道自己失業了,要怎麼向他們求助呢?因為大多數的受雇受薪階級,一但失業就意謂沒有了經濟上的收入,第一件需要向親友求助的事就是借錢。一但開口借錢,個人的尊嚴與自主立刻受制於他人的反應。借得到錢,以後要還,是苦;借不到錢,日子過不了,更苦。自己沒有收入,得縮衣節食,是苦;要是有孩子的家庭,孩子的需求不能滿足,甚至連營養午餐都繳不起,更苦。

這些苦,不是說出來就會好過,但是不說出來更難過。更打擊人的是,這樣的苦日子還得再過一段時間,這所謂的一段時間,或許是半年,但也許是三年、五年,甚至十年。用醫學的術語來說,這次的苦日子不是急性病,是慢性病。急性病來得快,病情如果不惡化就會很快恢復,像是感冒;慢性病是日積月累導致的身體功能失常,不改變生活習慣好不了,改了也不會「馬上好」,像是糖尿病。

苦日子怎麼過,得過且過,不免難過。要甘心過,才會像甘草一樣,用苦來喚醒味蕾的甜感,讓平凡日子中不覺得珍惜的擁有,在失去之後可以回味。

什麼是甘心?我們比較熟悉的是不甘心,心理學上稱為「否認」,是人類面對失落時,一開始出現的第一道心理防衛機轉。因為面對失去心愛的事實太痛苦,因予以否認,可以阻絕冷酷的事實直接衝擊我們的心靈,如同碰觸到炙熱鐵壺時的縮手反射,是不需經理智判斷的。

但是接下來,我們面對事實,理解事實,最終接受事實是現實的,捨棄不甘心的否認,甘心地在現實的條件上,找到新的生活方式,找到改變環境的方法,在痛苦的現實中,一步一步,走出不甜蜜卻能回甘的路子來。

難過是難免的,不要怕心中有難過,只要甘心過,苦日子也是人生。
[ ... ]
 

©2009 everyday celebrations... | by Eddie